互联网股票配资
1992年7月,刚从湘雅医学院毕业的卢建平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往南,到达特区深圳,加入深圳市康宁医院。2025年,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主任卢建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33年间,康宁儿少精神科的故事和多学科团队与家校社合作帮助孩子们的故事。
从长沙湘雅到深圳康宁
湘雅医学院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医学院,在中国素有“北协和南湘雅”的美誉。1992年7月,卢建平从湘雅医学院六年制毕业后分配到深圳市康宁医院,开启了精神医学的职业生涯。当时卢建平入职的深圳市康宁医院还处在建设阶段,整个医院只有两栋楼,科室也很少。
起初的条件很艰苦,深圳天气热,蚊虫多。和她一起南下深圳的同僚,有些没有坚持下来。卢建平说,让她坚持下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看好深圳的发展潜力,二是她认为在这张近似白纸的医院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实当时我们医院专业人员也很缺。那时候我想,随着深圳将来发展,肯定是需要更多精神专科医生的。”
从空白到“华南领先”1995年,在深圳儿童人口数量还不是很多的时候,康宁医院的儿童心理门诊开起来了,医院给了两间房。“我们国家在儿科精神医学这块起步晚,我们开设儿童心理门诊时,国内的儿童精神专科机构寥寥无几。在全国范围来看,康宁医院的儿童心理门诊算是开得比较早的。”卢建平说,儿少精神科的医生培养周期长,通常需要先到成人精神科历练几年,才能到儿少精神科。“转一圈基本上都30岁了。”20世纪90年代,儿少精神科专科医生是稀缺资源。2012年,医院委派卢建平组建儿少精神科病房。
在当时,国内设有儿少精神科病房的医院并不多见。凭借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多年的工作积累,卢建平带领团队逐渐构建起了涵盖门诊、病房、心理评估与治疗、康复与教育等多学科诊疗服务架构,整合了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工、康复治疗师、康复教师等多学科团队,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她还带领团队打造出了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的“医院-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给儿童青少年提供多层面、多方向和多维度的服务和支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既受生物学因素影响,也与养育方式,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有相关性,所以单是医生药物治疗,是不能全面解决问题的。”卢建平坦言,相较于成人,儿童的精神疾病更复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些成年人会得的精神疾病,儿童青少年也会发生。孤独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交流障碍、特定学习障碍和神经发育障碍这些精神疾病都是在儿童期发病。”
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积极“走”进社区、学校和综合医院。卢建平和同事们制作了大量的科普视频、文章,对老师、家长、非精神专科医生进行科普。“儿童精神疾病的识别也很重要。二三十年前,你要跟家长和老师说,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分心,频繁跑动、插话,情绪失调,难以安静完成任务等可能是多动症,需要看精神科,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但现在通过医院-家校联盟这个平台,不断地科普,家长和老师都有识别能力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帮助患儿适应生活学习。
作为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临床科室,卢建平带领科室确立儿少精神科的服务宗旨“凝聚专业力量,服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立以来,肩负使命,围绕临床科研教学人才培养重视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科室不仅是“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深圳市医管中心品牌学科”,也是“深圳市一级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同时作为中国儿童精神卫生精英教学医院联盟(CCLH-CAMH)七家联盟医院之一,其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已获得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今年6月,科室获批《深圳市孤独症康复服务规范》和《深圳市儿童青少年心理测评室标准制定》两项地方标准立项,发挥科室在该领域的专业带头和辐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7至2022年,卢建平带领团队抓住机遇申报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 ,借助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该科室引进了来自哈佛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儿童精神医学专家——Myron Belfer教授及其团队。双方在“中国儿少精神医学专科医师培训”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联手推进儿童精神医学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对标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专业标准,从而填补了国内儿少精神医学专科培训体系的空白。该项目在短短数年内培训了来自全国18个省、28个市的80余名骨干医师,并在2021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儿童精神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创新奖”。
“我们在CCLH-CAMH中,也是承担了‘儿少精神科医生胜任力培养项目’,希望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儿少精神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以提升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的专业能力。当然,培训只是开始,我们更希望种下的是一颗颗专业的种子。”卢建平在采访中透露,科室不仅注重专业力量的培养,也非常关注如何将心理健康服务送到校园一线。2018年,科室推动建立了“深圳市学校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平台”;2020年,又牵头成立“深圳市医校共建学生心理健康联盟”。这些举措旨在打造贴近国情、深耕本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医院与校园间的双向赋能。“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不被心理问题困住发展的脚步。”卢建平说。
这些年,康宁儿少精神科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不少医院派人过来参观进修学习。“回头看康宁医院的发展,看儿少精神科的规模和能力在日益发展,心里充满成就感,一棵小树茁壮成长”,卢建平自豪地说。
从看见孩子到帮助孩子
卢建平是医生,也是妈妈。她分享道,也许是职业的影响,科室里的医生和护士都成为“淡定家长”。家长淡定,使得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以避免。卢建平自己的育儿经验是:“遵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做专制型的父母,保持必要的权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包容,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帮助她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她指出,社会的快速变化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深远。孩子们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却对周围环境异常敏感。近年来,孤独症、多动症等儿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因此她不断教导老师和家长如何识别这些症状。既能让孩子尽早接受干预治疗,也能让他们得到周围人的理解,改善其成长环境。
在卢建平接诊的多动症儿童中,小玲的故事让她记忆犹新。小玲是学校老师发现异常后,建议家长带到卢建平这里就诊的。在学校,小玲因爱顶嘴、坐不住、脾气大,学习困难,同伴关系等问题而备受困扰,常被罚站,与同学关系也紧张。在康宁医院就诊后,家长和老师及时调整了对小玲的期望和养育管理方式。他们反复向小玲强调,她的行为并非有意,大家将一起帮助她。在家庭、学校、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小玲的心理发展得到了专业的帮助。小学毕业时,她的症状已基本控制,初中时更是实现了“学霸”的逆袭,考入了深圳的一所知名高中。
卢建平坦言,“儿童精神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重视,所以我们这个科室的医生更像是科学传播者、家庭合作者。”卢建平表示,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团队未来将继续聚焦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孤独症、多动症等社会广泛关注的精神卫生问题的临床研究,为制定中国本土化诊疗指南提供循证支持。并通过学校筛查体系开展差异化人群分层管理,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疾病早筛早诊与动态追踪,推动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我们围绕三级预防干预,致力于建设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防治的‘深圳模式’,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提供覆盖全周期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
本文来源:深圳晶报 罗丹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互联网股票配资
红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